“如果你不能阻止战争,那么你就告诉世界真相”——来自战地记者的座右铭。
战地记者,又称“军事记者”,负责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,收集和撰写有关战场的新闻报道。
战地记者包括文字记者、画家、摄影记者和摄像师。本文的主人公邹建东是一位优秀的解放军战地记者。
战地记者邹建东
邹建东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,但大部分人都看过他的代表作:
《占领总统府》、《我送亲人过河》、《百万英雄过河》……
邹建东,广东省大埔县长治乡湖塘村人。
1938年春节,邹建东历时三天山路,在福建龙岩加入新四军宣传队。
然而,从1938年到1941年,邹建东一张照片都没拍过。
并不是他不懂摄影。在家乡的时候,邹建东很早就在一家照相馆当学徒。他以帮人拍照为生,这也是他的“生意”。
不是他不想拍照。邹建东喜欢拍照的感觉。更何况,在宣传组做群众工作的时候,邹建东发现有很多人和事值得他拍。
原因只有一个——宣传队太穷了,连摄像头都没有。因此,精通摄影技术的邹建东患上了相机,所以“英雄无用”。
虽然没有摄像头,但邹建东有这样的习惯。
看到好的场景、动人的场景、人物,邹建东会用手组成一个“取景框”,“拍”出一张只能印在脑海里的照片。
“皖南事变”后,邹建东调任华中局。在宣传部领导的安排下,邹建东开始筹备成立摄影队。
然而,还没等邹建东开工,鬼子就开始了一场大“扫荡”。
由于部队调动频繁,资金匮乏,邹建东的摄影团队最终未能成立。
这时,军队安排邹建东到华中党校学习。
在党校读书时,邹建东拍下了他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。
1941年冬,华中局书记、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来党校讲授《马列理论》课程。
新四军参谋长赖传柱给邹建东一个任务:跟踪和拍摄政委刘少奇。
邹建东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。这一天,邹建东从参谋长赖传柱手中接过一台德国禄莱相机和两卷胶卷。
邹建东第一张照片
上图是邹建东入伍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。
照片中的刘少奇动作有力而生动,忠实还原了现实。
不过,邹建东对自己拍的第一张照片并不满意。
完成任务后,邹建东不情愿地将相机还给了参谋长赖传柱。
抗战胜利后,邹建东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山东画报社任摄影记者。
邹建东终于有了自己的相机——日本制造的120相机。
这台相机是新四军从一名日本军官手中缴获的战利品。相机 70% 到 80% 是新的,还配有皮革相机包。邹建东很喜欢这款相机。
邹建东用这台相机拍了很多新闻照片,主要题材是山东根据地的土改,以及农民拥军参军等场景。
一年后,毁灭性的解放战争全面展开。邹建东被调到新华社解放军前线分部担任摄影记者,直接奔赴人民解放战争前线进行采访。
在此期间,邹建东随参战部队先后迁往山东、河南、苏联等省,先后参加了鲁南会战、莱芜会战、孟良崮会战、开封会战等重大战役,淮海之战、过江之战、南京解放。
在枪林弹雨的前线,邹建东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,真实地记录了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。
再来说说邹建东的一些引以为豪的作品。
1949年2月,邹建东来到解放军第20军跟踪报道过江战役。
在过江部队林中的营地里,邹建东拍下了一张看似平淡却深刻的照片。
邹建东摄影作品——《披着军毯的大树》
《披着军毯的大树》
看到这张照片,一名解放军20军前战士说:“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,我们都是这样做的。”
“一般情况下,我们不会把马拴在树上,当实在没地方拴马的时候,我们会先用布条和麻袋把树干包起来,再系缰绳。”
老兵说,有时我们找不到布条或麻袋,只能用被子或军毯包树。
解放军士兵为什么要这样做?
这是因为军队有明确的要求,不破坏老百姓的草木,给树木“穿”军毯,就是为了防止骡马咬树皮。
邹建东的这张照片,只是反映了我军纪律严明的一个方面。解放军有很多措施来关心人民。
例如,过江战役前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颁布了《进城守则》。
上海解放后,解放军战士严格遵守纪律。他们带着衣服和枪睡在上海的街头,给上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应该说,邹建东的这张照片具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,邹建东说,我只是捕捉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。
《百万英雄过河》
1949年4月21日,毛泽东主席、朱德总司令发出命令: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。
作为战地记者摆拍照片,邹建东参加了“百万大河过长江”战斗,在“过江先锋连”拍摄了精彩的合影。
画面上,一名手持步枪的解放军士兵正踩着一块跳板,朝着河岸冲去。
倾斜的风帆成为了武士的背景,武士的身体略显虚化,却让整个画面更具动感。
在他身后,其他解放军战士也从船舱里跳了出来。整个画面真实、生动,极具感染力。
邹建东摄影作品——《百万英雄过江》
拍完照片的第三天,邹建东就迫不及待地打印了照片。
这些照片很快在军事报纸上发表,并被许多报纸和杂志引用和转载。
邹建东给这张照片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“百万英雄过江”。
“我送我的亲戚过河”
“送亲人过河”照片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。
1949年4月22日,邹建东从江苏扬中来到夹江北岸,准备随军渡江。
在他面前,许多载满解放军士兵的小船静静地划过寂静的河流。
这时,邹建东看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。为了把解放军迅速送到南岸,姑娘使出浑身解数,摇晃着双桨。
邹建东摄影作品——《我送亲人过河》
邹建东不由自主地举起了相机。
邹建东在取景器中看到,随着小女孩奋力摇晃双桨,一条大辫子在她身后左右摆动,画面美轮美奂。
邹建东没有错过按下快门的机会,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——《我送亲人过河》。
这时,小女孩对邹建东说:“能给我一张照片吗?”
邹建东对小女孩说:“照片印好后我给你。”
战斗结束后,邹建东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,继续跟在部队后面。
由于种种原因,邹建东一直没能找到那个不知名的小女孩。
然而,邹建东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:他必须亲手把照片交给那个不知名的小女孩。
1999年8月,经过多方努力,邹建东终于在北京遇到了当年的小姑娘——解放后住在江苏省吴江县,年近七十岁的闫红英。
闫红英、邹建东应邀出席当年的“8月1日建军节联欢晚会”。
晚会现场,军乐队歌手蔡国庆、张麦深情演唱了一首歌曲——《背影》。
这是节目组专门为颜红英创作的一首歌曲。
后来,《我送亲人过河》照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。这张照片也是邹建东最得意的作品之一。
“占领南京“总统府”
1949年4月23日,国民党盘踞22年的南京重回人民手中。
5月初,邹建东随军进入南京城。
进城当天,邹建东和几位同志来到了南京著名的“总统府”。
看着已经插上红旗的“总统府”大门,邹建东很是感慨,脑海里冒出一个主意。
他想拍一张解放军士兵占领“总统府”的照片,表达“改朝换代”的意思。
邹建东有些遗憾,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拍摄任务,没有第一时间拍摄“朝代革命”的历史场景。
他找到驻扎在“总统府”的解放军警卫连,要求补照。
几天后,邹建东得到了答复,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。
拍摄当天,邹建东邀请驻扎在“总统府”的解放军战士登上“总统府”大门。在士兵们的欢呼声中,邹建东按下了快门。
邹建东摄影——《占领总统府》
这张照片后来被多家刊物转载出版,甚至被用作中国人民最终胜利的象征。
也有人质疑这张照片,认为这不是在战场上拍的照片,这种“摆姿势”的照片不能算实时新闻照片。
不过,在我看来,这张照片虽然是后期“摆拍”的,但它的诞生时间却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。
透过这张照片,我们还能隐约闻到战争的硝烟;
站在“总统府”门楼上方的解放军战士身上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种无敌的威严。
更重要的是,它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。
此外,这是唯一一张反映国民政府“总统府”落幕的照片。
它的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远远超过照片本身。
所以,即便是“摆拍”,这张照片也堪称传世经典!
在南京的几天里,邹建东还拍下了南京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、庆祝南京解放的动人照片。
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,解放后,南京市民陆续来到总统府门口。他们悠闲祥和,“总统府”的高门不再让他们感到害怕。
邹建东摄——“总统府”前的人们
除了拍摄与军队的战争场面摆拍照片,邹建东还将镜头对准了人民。
淮海战役胜利后,陈毅同志曾说过以下名言:
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由人民的手推车推动的。
邹建东摄影作品——至谦农民工
在过江之战中,根据地无数人积极参与了前期支援活动,涌现了一大批支援军队的楷模。
在邹建东的摄影作品中,有很多志谦农民工的照片。
在血与火的战争中,邹建东用手中的相机,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。
这些照片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幅解放战场的壮丽画卷,也歌颂了为新中国而战的人民英雄。
邹建东摄影作品——至谦农民工
今天,这些凝固的瞬间,足以勾起人们的回忆,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胜利的艰辛,铭记历史,继续为保卫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