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:“一切众生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,若有色,若无色。 ,如果他们有念头,如果他们没有念头,如果他们没有念头,他们就没有念头。为无余入涅槃,度度众生,如是度度无量无量无边众生。事实上,没有任何众生可以得救。为什么?如果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生命相,他就不是菩萨。’又曰:‘菩萨应除诸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从这节经文中,我们可以看到,要学佛,首先要发心,发菩提心。
《金刚经》的听众虽然有以须菩提为首的1250名声闻者,但佛陀在讲经时似乎是在对菩萨说话。所以金刚经也体现了菩萨的精神。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修行者的名号,是发菩提心的首要条件。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,不求安乐,愿众生离苦,修六度四折,成佛。
什么是菩提心?
“菩提”,译为“觉悟”,这里指“无上菩提”:“觉悟”,成就无上佛果,即成佛之意;
“菩提心”,全称“ ”(无上正觉心),是成佛之心;
“发菩提心”就是发“无上正觉心”,即发无上正觉心。简单的一句话,就是表达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的心。
发菩提心,就是发心救度一切众生,如经云:‘一切众生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生。从化中,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念,若无念,若无念,则无念……’这是菩萨心胸宽广。菩萨不救一两条生命,而是以一切众生为自己的救度。
建立这样的心,当然必须以大悲、大悲为基础。什么是慈悲?慈悲能解苦,是解脱众生苦;慈悲与快乐能带给一切众生快乐。以一切众生为救度对象,去除苦乐,就是慈悲慈悲。而菩萨的慈悲,叫做无缘大悲,同身大悲。'
菩萨的菩提心,除了这些暂时的、局部的帮助外,还必须以涅槃的究竟解脱救度众生。
涅槃佛家禅语,许多人可能将其解释为死亡的另一个词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涅槃在梵文中,华严有消除烦恼、解脱痛苦、获得自由的意思。涅槃这个词在印度,不只是佛教。女士们可以拍拍餐厅的胃,说这是涅槃;有的外道把四定八定当作涅槃,却不知道这只是寂静中的自我陶醉佛家禅语,暂时的寂静,不是圆满。佛教认为涅槃有两种:一种是残依涅槃。了解一切诸法的寂静,摆脱烦恼,获得内心的解脱。但是,前世的妄业所感受的果体还在,身体的疼痛还没有缓解。因此,即使是阿罗汉,也会遭受饥饿、寒冷、衰老和疾病的折磨。二是涅槃。舍身不学,入无量无量法性,不受诸物、我、他、身、意的束缚,名为无余。涅槃无余,是生命中一切烦恼与痛苦的终极解脱。
凡在世间修菩提心者,不乱不乱,坚如磐石。凡心即佛,凡心即道,在世间,以凡心生活,以羞心待人,以心办事,以菩提心配合佛心。
菩提树下许愿,只愿此菩提心。